当夜幕降临,外滩万国建筑群在暖色调灯光下重现百年前的繁华肌理,豫园古典园林以雅致光影勾勒出江南园林的婉约韵味……这是上海绿色照明交出的“夜间答卷”。
在今天举办的2025上海绿色照明论坛上,《上海绿色照明发展报告2024》发布,一系列数据与实践展现了城市以灯光为媒介,在节能降碳与城市品质提升之间找到精妙平衡。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布局约88万盏LED灯具,其中2021-2023年道路照明节能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集中改造LED灯具约45万盏,节电2.1亿度。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上海绿色照明在功能、文化、规划、低碳、产业各大维度的深度实践。
多维度解码绿色照明成效秒配网
城市照明既是“夜间安全运营”的守护者,也是“城市形象展示”的艺术家。道路照明作为城市的“安全血脉”,通过严格的亮度、照度标准,保障车辆与行人夜间通行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随着智能路灯的普及,其集成的监控、环境监测、充电桩等功能,更让“路灯”升级为城市智慧管理的“神经节点”。
景观照明是城市文化的“光影翻译官”。历史街区里,暖色调洗墙灯勾勒古建筑飞檐斗拱,唤醒传统街巷的烟火气。金融商务区中,冷色调LED矩阵与建筑幕墙交织,展现科技感与未来感。外滩万国建筑群、豫园古典园林等打卡地标,正是这种文化叙事的生动成果。
在规划层面,上海正构建“点(地标性建筑)—线(主要交通干道)—面(城市各大片区)”的全方位照明网络。例如,“申”字形高架沿线的道路照明,在强化功能性与导向性的同时,融入城市色彩元素,实现实用与美学的平衡。“一江一河”两岸的景观照明以文化展示为核心,通过主题化灯光设计打造滨水夜景长廊。
响应“双碳”目标,上海从设备升级与管理优化双向发力。道路照明领域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阶段就考量碳足迹,优先采用可循环材料与模块化灯具,削减产业链碳排放;景观照明领域通过制度创新破局,2023年底发布的《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2024-2035年)》明确“低碳优先”原则,将节能指标纳入项目审批流程;全国首部景观照明工程养护维修估算指标的出台,更让能耗管控有了科学量化的参考标准。此外,精准控光技术减少溢散光、控制光污染,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超过30%的灯光艺术作品被永久融入滨江、商业区、公园绿地,实现艺术装置高效再利用。
“照明+多产业”的融合模式释放出巨大潜力。商业综合体借景观照明营造节日氛围,会展活动以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空间……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城市活动的吸引力,更催生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夜间经济生态圈。
政策与实践共探景观照明绿色发展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景观管理处处长齐玉梅在论坛上详解了上海景观照明的绿色发展路径。她表示,上海通过智能控制系统与模式创新,让景观照明更精准、更低碳,全市景观照明实现“三模式切换”——常态模式以淡雅静态灯光展现载体特质,节假日模式适度动态营造氛围,重大活动模式以动态变化渲染氛围。
《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一城多‘新’,五带多点”布局,划定外滩、小陆家嘴、北外滩3个核心区及58个重要区域,同时提出推广低碳/零碳照明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推进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等要求。
实践层面,一系列创新案例正在落地。徐家汇公园作为全市首座光污染防控示范公园,采用“飞碟灯”定向照明秒配网,夜间自动调节色温,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生态干扰。黄浦区完成外滩水景瀑布和景观照明维修提升工程,优化出水方式,让灯光与水景的融合更具艺术感。
盛鹏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